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海人 | 献身水利 不负韶华——记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徐惠亮
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历经50年规划和20年修建,耗资2500亿,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和大动脉。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江苏时,来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丹江口水库。察江看水的每一步,都是心系水利的为民初心;殷殷寄语的每一句,都是着眼发展的高瞻远瞩。
献身水利 不负韶华
——记河海大学优秀校友
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徐惠亮
从“云端”到“山川”
由枢纽工程北望,广袤的苏北平原河网密布,稻菽千重,鱼米飘香。空中俯视,四面环水,站闸相连,气势磅礴,京杭运河犹如一条巨龙伸向远方;步入其中,佳木郁葱,鸟语花香,亭榭楼台,又似世外桃源。更有源头纪念碑、园中园、明珠阁、江石溪碑亭等景点散落其间,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徐惠亮的梦想从云端落地,在工作的过程中他更加钟情于江都这片美丽富庶的地方,他的梦想逐渐变得简单务实:与江都水利枢纽一起成长共同飞翔,做一名合格的水利工作者,做一名优秀的水利守望者。
从“知之甚少”到“应知尽知”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徐惠亮选择一如既往的陪伴,选择一往情深的守望,始终坚持从小事学起,从点滴做起。1996年,徐惠亮被重新分配到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的基层单位万福闸管理所担任技术员。管理所地处偏僻,居住条件简陋。徐惠亮吃住都在所里,坚持利用空闲时间熟悉环境、熟悉工程,不断地提升自己对工作的认识。一项新的工作必然需要新的知识,他经常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坚持向书本学习,掌握建筑物设计及工程设备原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当年8月,镇江市谏壁闸砼叠板门由于长期遭遇高水位洪水压力,闸门老化出现闸门毁坏事故。上级主管部门指定徐惠亮所在的处室作为抢险队伍,负责本次事故的抢险和检修,年轻的徐惠亮二话不说,扛起工具迈开腿,就带着抢险队奔赴现场。
临危受命的徐惠亮之前从未处理过闸门毁坏事故,但是他没有退缩,关键时刻勇挑重担。险情就是无声的命令,徐惠亮立即调集设备和人员,奔赴事故现场,迅速控制了险情,尽力地减少了事故的损失。在随后的船闸大修工程中,徐惠亮每天都坚守在工地。当时他仅参加工作几个月,还可以说是水利新兵,很多实际情况并不太了解。他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边学边做,参与工程建设。工程进度缓慢,光是拆除锈蚀的闸门轴这一项现在看来很简单的工作,就花了五六天的时间。在徐惠亮与他所带领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该工程的除险加固得到了上级表扬。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出色的学习能力,徐惠亮工作以来每年都被评为单位优秀党员或优秀工作者。
担任基层管理所所长后,徐惠亮面临着角色的转变。他清楚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单位领导,不仅要有实干精神,还要善于谋略;不仅要熟悉本单位的业务,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外交往能力。为此,他加强自我的学习,了解新形势,掌握新动向。在单位管理方面,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岗位职责,严格考核制度,理顺工作流程,调整岗位分工,加强单位经营,使管理所的工作效率在短时间内就有了质的提升。他大力提倡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充分发挥交流沟通的独特功能,加强班子建设,强化班子与职工之间的互动,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从而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有效协作,最终使大家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管理所全体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几年内不仅职工的精神面貌大大提升,管理所的经营也从负债变为积累,从原来的落后单位跃升为先进单位。
从“长江尾”到“长江头”
2010年7月,徐惠亮带着组织的重托和信任,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告别了妻儿,踏上了飞往西域高原的路途,到格桑花海之地,润泽一方百姓。天高路远,一切都是陌生,一切也都是未知,这是一次挑战,一次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既是为了增加阅历,也是受到单位其他援藏干部的影响,这让我有一种使命感。”徐惠亮这样解释作出支援西藏这个决定的原因。
在格桑花开过的地方,风就会把种子,吹进贫瘠的土地,沉默而又朴素地点缀起简短的夏季。援藏的三年时间里,徐惠亮克服了包括家庭、生活乃至身体上的无数困难。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候对人影响巨大,他在第二年春天返回西藏后,20天内瘦了15斤。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徐惠亮坚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为西藏的水利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出于工作需要,徐惠亮两次被自治区抽调到昌都和日喀则地区检查工作。他几乎走遍了两个地区的所有县市,设身处地地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民族风情。在蓝天、白云、群山、枯林间,在与朴素的藏民交往中,他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梦想的坚定,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在拉萨这个日光之城里,徐惠亮不图名、不求利,努力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就大胆去做,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首位,做好基层水利工作。作为一名援藏技术干部,徐惠亮不仅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西藏的同事,也认真学习研究西藏的专业特色,把好的经验带回家乡。在下乡的过程中,他一直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带着专业书籍、带着学习的态度、带着进步的念头进行工作,这段经历使徐惠亮在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科学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全局观念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2020年11月13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都水利枢纽的日子,一年过去了,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水利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徐惠亮在新时代的水利建设道路上,大步向前。
素材来源:河海大学官网
编辑:小海螺记者 刘依嘉;张然、柏蓉